#study

目录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壹、课程介绍|课程介绍]]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宏观背景|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宏观背景]]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人口背景|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人口背景]]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社会背景|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社会背景]]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国内外死亡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脉络|国内外死亡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脉络]]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社会学学科导论|死亡社会学学科导论]]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社会学研究对象|死亡社会学研究对象]]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社会学研究方法|死亡社会学研究方法]]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统计测量|死亡统计测量]]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统计的度量指标|死亡统计的度量指标]]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生命表及应用|生命表及应用]]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美与死亡|美与死亡]]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清明祭祀:生死两相望|清明祭祀:生死两相望]]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制度分析|死亡制度分析]]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概览|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概览]]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死亡(率)的差异分析|死亡(率)的差异分析]]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影响死亡的相关理论及其社会决定因素分析|影响死亡的相关理论及其社会决定因素分析]]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捌、生命周期中的丧亲之痛|生命周期中的丧亲之痛]]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生命周期过程的丧亲|生命周期过程的丧亲]]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丧亲的悲伤反应及应对|丧亲的悲伤反应及应对]]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玖、解读自杀|解读自杀]]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自杀的概念及其类型|自杀的概念及其类型]]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现阶段国内外自杀率概览|现阶段国内外自杀率概览]]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自杀原因的经典理论和本土化解释|自杀原因的经典理论和本土化解释]]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拾、期末小组论文设计基本要求|期末小组论文设计基本要求]]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拾壹、医生视野下的善终文化|医生视野下的善终文化]]
  • [[死亡的社会学思考#]]

壹、课程介绍

课程设置目的
  1. 向学生们展现社会学视角分析临终、死亡与丧亲关怀的重要性及其鲜明的特点,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2. 使学生们比较充分了解和熟悉不同国度和不同文化语境对临终、死亡与丧亲等议题的行为和态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了解临终、死亡与丧亲相关需求和问题的平台。
  3. 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跨学科的视角(尤其是从社会学)认识和熟悉个体和群体的临终状态以及影响死亡的社会动因及其社会影响
  4. 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和案例讲解使学生们了解和把握现阶段我国死亡社会学的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5. 通过课堂讲解、课外阅读、期末文本设计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们重新审视生命和死亡的价值,构建适合现代化进程的死亡价值观。
死亡的统计数字及其背后的社会诠释
  • 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6,7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183,562人死亡,每 小时7648人,每分钟127人,每秒钟2.1人。
  • 2022年,中国大陆全年有1041万人死亡,大约占世界死亡总数的15.5%,相对于每天死亡28521人,每小时1188人,每分钟接近20人
21世纪以来中外重大突发死亡事件一览
  •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
  • 2003年SARS事件
  • 2004年印尼地震引发的海啸
  •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
  • 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事件
  • 2008年汶川地震
  • 2010年海地地震
  • 2011年福岛地震
  • 2011年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 2013年菲律宾台风
  • 2014年马航事件
  • 2015年东方之星翻船事件
  • 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
  •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
  • 2021年甘肃白银市百公里越野跑死亡事件
  • 2022年MU5735航班失事
  • 2023年土叙大地震
社会学视角审视与死亡相关的议题包括
  • 死亡的社会属性是什么
  • 现代性与死亡的关系是什么
  • 现阶段死亡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 死亡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基础有哪些
  • 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学视角研究死亡议题的独特性又是什么
  • 死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死亡统计测量
  • 影响死亡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
  • 社会失范背景下的死亡解释
  • 再社会化与死亡的关系是什么
  • 死亡的文化象征有哪些
  • 生命周期阶段的丧亲反应有什么特点
  • 向死而生的个体和社会应对策略是什么

  • 五福临门的原有内涵
    • 长寿
    • 富贵
    • 康宁
    • 好德
    • 善终

截屏2023-06-17 18.52.34|1990年以来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变化趋势

截屏2023-06-17 18.54.42|1981年以来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变化趋势

中国死亡质量

截屏2023-06-17 18.55.46|2015年代表性国家/地区死亡质量指数排名

  • 2015年死亡质量指数评估的主要内容
评估内容 评估结果(中国)
临终关怀的公共政策环境 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有政府所主导的促进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政策性声明,但其内容较为空泛,未能包括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步骤、目标与具体方案
临终关怀的社会参与 社会对于临终关怀服务的了解和认识有限。政府与社会组织几乎没有提供关于临终关怀服务的宣传
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 止痛药物的使用仅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能够被允许使用
临终关怀服务的可负担性 政府仅为民众提供有限的临终关怀服务的补贴与方案。但对于可获得补贴的资格界限不清,民众实际上难以获得临终关怀的医疗补贴与服务方案
临终关怀人才资源 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专业人才短缺,并且缺乏对于临终关怀专业培训的评估机制

截屏2023-06-17 19.06.27|2021年代表性国家/地区死亡质量指数排名

贰、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宏观背景

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人口背景

人口转变

  •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发展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经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人口转变所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再生产的内在联系。
  • 人口转变理论最初是19世纪欧洲人口再生产动态特征的总结性描述,将出生率和死亡率分为三个“阶段”,并将其看作是“发展”或“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变革的产物。 截屏2023-06-17 19.16.15|人口转变曲线
  • 死亡率下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实现 截屏2023-06-17 19.18.00|人口转变案例:中国

截屏2023-06-17 19.18.48|人口转变案例:未来中国变化

人口转变理论的解释
  • 现代性与死亡率
    • 由于农工业技术的创新,食物供应的数量和质量都提高了
    • 医疗卫生事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疾病的控制能力增强了
  • 生育率
    • 结构主义的倾向
      • 强调制约和影响人口转变的结构背景的作用,把人口转变放到经济、社会和人们心态观念现代化进程的结构变化背景之下分析,把人口转变看作现代化进程的产物
      • 个人依靠自身自立
      • 流动性与匿名性减轻传统的压力
      • 技能的需求和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
      • 孩子抚养费用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减少
      • 死亡率下降提高了家庭的抚养规模

人口年龄结构转变

  • 中国历年普查的人口年龄构成(%)
年份 0-14岁 15-64岁 65+岁
1953 36.28 59.31 4.41
1964 40.69 55.75 3.56
1982 33.59 61.50 4.91
1990 27.69 66.74 5.57
2000 22.89 70.15 6.96
2010 16.60 74.53 8.87
2015 16.52 73.01 10.47
2017 16.80 71.81 11.39
2020 17.95 68.55 13.50
2021 18.6 67.2 14.2

截屏2023-06-17 19.34.56|我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变化

截屏2023-06-17 19.35.27|2010年中国人口金字塔

截屏2023-06-17 19.35.52|2020年中国人口金字塔

  • 井喷式的中国老龄化速度

    • 2000年1/10
    • 2007年1/9
    • 2010年1/8
    • 2020年1/6
    • 2023年1/5
    • 2030年1/4
    • 2050年1/3
  • 中国人口老龄化三大特点

    • 不容乐观
    • 不可复制
    • 不可逆转
  • 民生困难的“新三座大山”

    • 收入分配
    • 医疗卫生
    • 养老焦虑

流行病模式转变

  • 流行病学转变是指疾病模式从以罹患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和传染病为主向以罹患主要发生在生命晚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
  • 流行病学转变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伴随现代化过程所发生的死因模式的转变过程以及后果
  • 为研究人口中疾病和死亡现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
  • 流行病学转变的阶段性及影响
时期 IMR $e_0$ $e_{50}$ 性别(影响) 社会经济(影响) 主要死因
饥荒和传染病大流行期:死亡率高且有波动 200 40 10 传染病流行、瘟疫、饥荒
传染病流行衰退期:死亡率不断下降,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群 100 50 24 增大 传染病但流行强度和频率减少
退行性和人为疾病期:死亡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 12 70 25 减小 退行性疾病如肿瘤和心脏病以及意外伤亡
慢性退行性疾病延迟期: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尤其在老年人群 9 75 30 减小 减小 退行性疾病和意外伤亡
流行病模式转变的特点
  • 两大转变
    • 死亡率从集中于低龄人口向高龄人口转变
    • 从传染病所致的高死亡率向退行性疾病所致的低死亡率转变
  • 三大模式转变
    • 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预期寿命极低;死亡率变化很大
    • 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完成了死亡率由高向低的转变
    • 中国模式的特点:新旧社会的对比
与死亡相关的疾病谱变化
  • 在未来20年中,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病的患病人数将成倍增长
  • 五种主要慢性病 — 心肌梗死、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和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从2010年的810万、824万、2566万、141万和3616万,增加到2030年2263万、3177万、5517万、739万和6429万
  • 实际上,现代社会疾病谱的转变,使得死亡模式由传染性疾病导致的快速的死亡变成了由不可逆转的慢性疾病导致的缓慢的消耗性死亡
  • 一方面意味着人们的临终阶段被延长了,另一方面说明死亡不再是突发事件,而是有所预料且可以准备的
  • 现代社会中的死亡质量不仅与生命质量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影响死亡质量的因素也变得更加复杂

[[死亡社会学产生的框架.canvas|死亡社会学产生的框架]]

死亡社会学学科产生的社会背景

  • 西方社会转型理论认为,社会发展遵循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发展脉络。传统社会指向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则指向工业乃至后工业社会。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暗含着社会整合模式以及与社会整合相关的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社会功能等发生巨大的变迁。
  • 社会转型意味着需要应对种种现代性的挑战,现代社会中对死亡问题的反思主要针对现代性本身的困境。除此之外,对死亡问题的思考也涵盖了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公平分配的相关问题,以及现代医学带来的相关伦理问题。
现代社会中的风险与死亡并存
  • U. Beck将现代社会的特征概括为风险社会(U.Beck, 1986),而死亡无疑是最大的风险之一。现代社会中,诸如战争、核灾难、恐怖主义、金融危机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 与此同时,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工业化是必经之路。工业化为人类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根源。
死亡主体所遭受的现代性困境
  • 个体化与器械化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显著特征。个体化与器械化的现代性贯穿了现代生活体验的方方面面,且在个体面临死亡的时候更为凸显。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较传统社会更为疏离,个体化的倾向使得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感到更加的孤独无依,在这种孤独无依中死亡的恐惧被无限放大
  • 在临终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现代医疗体系又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器械化以及非人化。程序化以及器械化的临终治疗使得人的意志无法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也使人在面对死亡时失去了作为主体应有的尊严
大众传媒即时性传播的影响
  • 现代社会便捷及时的通讯技术以及扁平化的信息传播媒介使得人们更加频繁地接触到与死亡相关的信息,因而与传统社会中死亡的仪式性相比,现代社会中死亡以一种更加日常的存在方式被人们所感知
  • 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死亡文化的形式、影响方式等

国内外死亡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脉络

国外死亡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脉络
  • 死亡社会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发展于英国和美国一门新兴学科。死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面对死亡事件的社会中的群体或个体,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死亡社会学可以被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流派。
  • 前者主要在于思考特定社会中死亡的意义和文化象征,而后者侧重于对面临或即将死亡的个体或群体提供人文关怀和解释
  • 理论流派及其发展
    • 死亡社会学理论流派按照发展的先后顺序主要集中在对死亡的社会文化蕴含、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死亡、死亡的社会影响这些主题的讨论上
    • 同时,近年来死亡社会学的研究也不再浮于死亡事件的表面,而是越来越注重从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如结构和行动、集体行为、社会化、组织与阶层、权利运作等来获得死亡研究的启示,更加明确死亡社会学的根本立场
  • 应用流派及其发展
    • 死亡社会学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其目的在于对面临或即将面临死亡的个体或群体提供人文关怀
    • 这一流派的学术代表主要为傅伟勋的“现代生死学”。“现代生死学”既包括广义上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又包含狭义上针对个体的死亡教育
    • 其所主张的死亡教育也因其实用性在日本、韩国等严重老龄化等国家和地区受到广泛推崇
  • 死亡教育的发展
    • 1977年,美国《死亡教育》杂志创刊,列温顿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当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
    • 也有人说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主题,使人改变自己的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动,而这改变的过程就是教育。
    • 死亡教育不是教人们如何去结束生命,也不是美化死亡,而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死亡,领悟死亡的本真价值,由死观生、反思人何以生、以何生,从而激励人们热爱生命,积极创造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
国内死亡社会学学科发展脉络
  • 中国死亡社会学相关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于90年代,并在21世纪初形成了颇具风格的研究特点。1988年7月,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社会学、法学、哲学和医学界的近百名专家参与了讨论,提出了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的问题。
  • 与此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一批开设“死亡研究”专栏的期刊,并出版了多部相关的学术著作。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侧重于死亡标准、死亡本质、死亡价值、死亡文化等哲学、伦理学层面的抽象理论的讨论
  • 21世纪初,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现象引起了社会学研究者的关注,以贺雪峰、吴飞、景军、张杰、刘燕舞等为代表的社会学者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转型期农村的老年人自杀问题,由此也涌现出一批颇具特点的本土化实证研究
  • [[人口与社会双重转型背景下中国死亡社会学研究框架.canvas|人口与社会双重转型背景下中国死亡社会学研究框架]]

叁、死亡社会学学科导论

人的一生有许多不确定的时间组成,但只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死亡只存在于一种生存上的向死亡存在,只有理解了死,看清了人生的有限,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更清楚地看清人生自我发展的无限——海德格尔 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 变成了零。从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斯蒂芬·威廉·霍金

死亡社会学研究对象

死亡
  • 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 死亡是一个对于我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 熟悉:在我们所生活的经验世界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死亡现象,或间接的或直接的死亡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 陌生:在我们所生活的经验世界中,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实存主体,绝大多数人却从未经历过真正意义的死亡
死亡的界定
  • 通常而言,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
  • 简单来说,呼吸、心跳和脑功能的停止就是死亡
  • 按心跳、呼吸和脑功能停止的先后顺序死亡可分为:心脏性死亡、呼吸性死亡、脑死亡

临床意义上的死亡界定 Unreceptive and Unresponsive No Movements and No Breathing No Reflexes A Flat Electroencephalogram No Circulation to or within Brain

死亡过程的分类
  • 死亡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非疾病状态:细胞组织凋亡$\longrightarrow$ 衰老 $\longrightarrow$死亡
    • 疾病状态:单个器官或组织功能障碍或衰竭$\longrightarrow$多个器官或组织功能障碍或衰竭$\longrightarrow$机体内循环紊乱$\longrightarrow$死亡
死亡原因的分类
  • 暴力性死亡(非自然死亡)
    • 自杀:自缢、服毒、高坠
    • 他杀:勒死、扼死、钝器锐器火器死
    • 意外死:事故死、灾害死
    • 物理性
      • 机械性:损伤、窒息
      • 非机械性:冻死、烧死、雷电击死
    • 化学性:毒物
    • 生物性:毒蛇、注射胰岛素
  • 非暴力性死亡(自然死亡)
    • 生理性死亡:衰老死
    • 病理性死亡:病死
死亡分期
  • 濒死期
    • 死亡过程开始至临床死亡确认之前的阶段
    • 主要脏器功能和生命体征极其微弱或即将停止
    • 临床医学意义:尚属可逆阶段,积极抢救或许可能挽救生命
  • 临床死亡期
    • 呼吸、心跳停止,脑功能受到不可逆的抑制
    • 临床医学意义:有效的心肺复苏术往往可以使某些突发的病情发生逆转
  • 生物学死亡期
    • 当组织细胞超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极限,即进入生物学死亡期
    • 机体各组织、细胞的结构破坏与形态改变
    • 临床医学意义:根据不同组织对缺血缺氧耐受能力的不同,制定出抢救黄金时机和对预后的判断
死亡分类
  • 临床死亡

    • 机体处于死亡的早期阶段
    • 自主呼吸和心搏停止,自主意识完全丧失
    • 临床意义:对于猝死患者,积极有效的心肺脑复苏可能逆转其病情
  • 大脑死亡

    • 大脑半球新皮层发生不可逆性的神经损害,也称大脑皮层死亡
    • 主要特征
      • 患者可有自主呼吸和心搏,但无脑电图活动
      • 睁眼昏迷:呼之不应,无随意运动
      • 严重者发展为植物人状态
  • 脑死亡

    • 全脑死亡,指大脑、小脑、脑干和颈髓1-2节段神经功能发生不可逆性丧失。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的最严重后果
    • 判定标准
      • 深昏迷状态
      • 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 无自主呼吸
    • 现代医学认为:脑死亡即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 生物学死亡

    • 指临床死亡后未进行任何抢救或心肺复苏治疗已达到30min,心电图仍未平波,心搏无法恢复
    • 机体所有组织进入到相继发生自身溶解的状态
  • 社会学死亡

    • 因颅脑外伤或其他原因,如溺水、中风、窒息等大脑缺血缺氧、神经元退行性改变等导致长期意识障碍,他们有自主的呼吸和心跳,但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已没有认知能力
  • 社会性死亡

    • 指对亲朋好友而言已经死去,在社会上已经被大家认定为死亡
  • 生命的自然属性是指人在生物学及生理学方面的特点,即人具有的类似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自然本能,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 生命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社会地位、行为方式、思维态度等

学科研究对象
  • 社会文化下、人际交往关系、个体生活境遇背景下个体与群体对死亡、临终与丧亲的行为方式与态度以及由此引起对个体、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影响
  • 突出其社会学性质
  • 突出微观、中观与宏观层次
  • 突出其学科交融性
濒死者心理的解释
  • 震惊与否认$\rightarrow$愤怒$\rightarrow$讨价还价$\rightarrow$忧郁$\rightarrow$接受

死亡社会学研究方法

  • 文献借鉴法

涂尔干运用统计资料发现如下结果

  1. 在一个社会出现经济危机的时期,自杀率上升
  2. 在一个社会百废待兴的时期,自杀率也上升
  3. 一个社会的离婚率与自杀率特别是与离婚的男性的自杀率成正比
  • 比较分析法:不同宗教对死亡的解读
基督教&天主教 死是另一个全新的开始,是盼望的实现,是归回的门户,是通向永生的桥梁,是“新生”
伊斯兰教 死亡只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的一个阶段,不必害怕他,不必恐惧他,只视他为必然来临的东西
印度教 生命是无穷无尽的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而死亡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一个连接。一切生命,即使在天上,都必有终期,不能在提案行或人间求得快乐
佛教 十二固缘:无明$\rightarrow$行$\rightarrow$识$\rightarrow$名色$\rightarrow$六入$\rightarrow$触$\rightarrow$受$\rightarrow$爱$\rightarrow$取$\rightarrow$有$\rightarrow$生$\rightarrow$老死。所有生命以它在一期生命中的意识、语言、行为三方面的善恶积累而决定来世在哪一道中以某种形式投生,生生不息,在佛教中称之为六道轮回
  • 质性分析法:数字遗产

  • 定量分析法

肆、死亡统计测量

希腊神话:命运三女神 Klothos :在纺出可以编成命运之线的纺线之前就把好的或坏的、快乐的或者不幸的纤维编入到每条纺线中 Lachesis :在人出生的时候就将这些量好的纺线分配给每一个人,这样就确定了每个人生命的长短 Atropos :操控着令人惧怕的、用来剪断每一条纺线的剪刀,人死亡的时间就是由他决定的

死亡统计的度量指标

  • 死亡是主要的生命事件之一。死亡统计资料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健康水平,而且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卫生服务等情况。因此,死亡通缉是制定卫生工作规划,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学、人口学、医学研究等学科的一项基础资料
  • 了解和熟悉死亡统计度量指标对于把握死亡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规律性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 死亡统计研究的意义
  • 出生和死亡是人口变动的基本要素
  • 死亡水平是直接影响人口规模的直接因素之一
  • 死亡水平也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卫生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 死亡水平同时也与人口健康状况、人口质量密切相关
  • 死因研究对提高平均寿命、改善人口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 死亡统计是认识和熟悉死亡模式及其规律的一个重要工具
  • 死亡统计也是特别关注群体死亡水平差异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粗死亡率 CDR(crude death rate)
  • 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某一人口的全部死亡人数与同期的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千分数表示
  • 优点:简单,但其高低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故只能粗略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不能用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医疗水平
案例
  • 据中国新闻网(2004/12/8)报道:目前,国内死亡率较低的前5个地区依次为宁夏、北京、安徽、新疆和广东。死亡率较高的前5个地区为云南、重庆、江苏、湖南和贵州。上海生活医疗水平均居全国前例,死亡率却未现显著降势,基本维持6‰
  • 2000年&2016年部分地区的死亡率(‰)
地区 CDR 地区 CDR
北京 5.30 北京 5.20
广东 5.40 广东 4.41
宁夏 4.57 宁夏 4.72
新疆 5.40 新疆 4.26
上海 7.20 上海 5.00
重庆 7.98 重庆 7.24
贵州 7.52 贵州 6.93
云南 7.52 云南 6.59
年龄别死亡率 ASDR(age- specific death rate)
  • 某一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内死亡人数与同期相应年龄或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之比
  • 分年龄死亡率一般按男性女性分别计算
  • 类型:“U型” & “J型” Pasted image 20230619193253
死亡率的年龄差别研究
  • 死亡率的年龄格局
    • 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年龄组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
    • 年龄格局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0岁至大约10岁的婴幼儿死亡率由高向低迅速下降
      • 第二阶段:大约10岁至35岁死亡率处于低水平或缓慢增加
      • 第三阶段:大约35岁至90岁死亡率加速提高
      • 第四阶段:大约90岁以后死亡率缓慢增加

Pasted image 20230619193649|2000年上海和宁夏年龄别死亡率比较(‰)

Pasted image 20230619193736|中国大陆早期新冠肺炎年龄别病死率

婴儿死亡率 IMR(infant mortality rate)
  •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未满周岁的死亡婴儿数与活产婴儿总数之比,千分数表示。严格意义上讲婴儿死亡率应该称之为婴儿死亡概率
  • 婴儿死亡率通常用来反映一个人口的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卫生服务的水平,特别是反映妇幼保健、医疗水平的敏感指标
  • 2000年部分地区的粗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比较
地区 CDR IMR
北京 5.30 5.4
广东 5.40 16.8
宁夏 4。57 27.4
新疆 5.40 55.5
上海 7.20 5.1
重庆 7.98 28.8
贵州 7.53 38.8
云南 7.57 33.1

Pasted image 20230619194256|1991-2017年中国城乡婴儿死亡率变化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某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包括婴儿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的比值
  • 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婴儿死亡率的资料不易准确,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又很高,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常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作为综合反映婴幼儿死亡水平及儿童生存水平的指标

Pasted image 20230619194558|1991-2015年我国分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趋势

孕产妇死亡率
  • 某年孕产妇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常用十万分率表示
  • 国际疾病分类对孕产妇死亡定义为:“妇女在妊娠期至产后42天以内,由于任何与妊娠有关的原因所致的死亡称为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事故死亡。“
    1. 直接产科原因:包括对妊娠合并症(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忽视、治疗不正确等
    2. 间接产科原因:妊娠之前已存在的疾病,由于妊娠使病情恶化引起的死亡
  • 孕产妇死亡率不仅可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幼保健工作,而且可以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医疗水平

Pasted image 20230619195040|1991-2015年分城乡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

死因别死亡率
  • 也称疾病死亡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10万人口中死于某种疾病的人数
  • 死因分析的主要指标,反映人群中各类伤病死亡的频率,即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威胁程度

Pasted image 20230619195252|2000-2015年分城乡的主要疾病死因别死亡率变化趋势

Pasted image 20230619195331|中国大陆早期不同基础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后的病死率

生命表及应用

生命表的界定
  • 生命表: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
  • 平均预期寿命:表示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 常用指标是0岁组的出生预期寿命,用$e_0$表示
    • 平均预期寿命排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是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死亡率差异的理想指标
    • 按时期率计算,因而实际上反映了该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的综合水平
    • 假定一批人的平均死亡年龄,因此不反映该时期人口的实际寿命,只代表该时期的死亡水平
    • 针对全体而言,不针对个人,个人寿命可长可短

Pasted image 20230619195804|1981年以来我国平均预期寿命变化趋势 Pasted image 20230619200315|全球分性别平均预期寿命变化趋势:2000-2300年

  • 我国某些地区1981年生命表各项指数比较
省份 IMR $e_0$ $e_1$ $e_{65}$ $P_{65}$ 死亡中位年龄
上海 19.59 72.90 73.35 14.43 0.80 76.89
北京 1597 71.92 72.08 13.46 0.80 75.24
辽宁 22.08 70.69 71.27 13.94 0.75 75.02
江苏 33.01 69.49 70.85 14.10 0.73 74.82
四川 58.28 63.96 66.90 13.34 0.64 71.50
新疆 121.92 60 67.28 15.67 0.69 70.64
  • 1981-2010年我国分性别平均预期寿命变化趋势
年份 性别之差
1981 65.8 68.7 2.9
1990 67.7 70.9 3.2
2000 70.08 73.71 3.63
2010 75.1 79.9 4.81

Pasted image 20230619201042 Pasted image 20230619201054

生命表的类型

![[生命表的类型.canvas|生命表的类型]]

  • 2010年分性别生活自理预期寿命比较
年龄 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岁) 带残存活时间(年)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60 16.15 18.53 2.04 2.75
65 12.60 14.45 1.94 2.74
70 9.46 10.71 1.78 2.72
75 6.87 7.58 1.66 2.65
80 5.03 5.03 1.46 2.48
生命表的应用

Pasted image 20230703213638|1940-1987年美国机动车平均预期寿命变化趋势 Pasted image 20230703213714|1980年生产的不同汽车品牌的死亡率比较

伍、美与死亡

【蔡元培:用美育代替宗教】 人类的生命意识、死亡审思均呈现出溢出效应,既溢出科技,也溢出人文,必然遁入信仰的领地 国人宗教皈依的依存强度参差不齐,审美意识更具有普适性,可作为必要的补充 美,表现生命,关照生命,提升生命,强化生命,同时诗化死亡,幻化死亡,对冲恐惧,抚慰忧伤

  • 死亡美学
    • 探讨死亡的崇高美(价值美学),建构死亡的神圣感、敬畏感、悲悯感、垂怜感、中国化的诗意、禅意、慧根
  • 国别美学
    • 探讨国家间死亡美学/美育的叙事与隐喻类型(比较美学)东瀛的樱花之殇,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幻化之殇。
日本死亡美学
  • 生死/死生,寒梅之冷艳/落樱之炫烂
  • 神道葬礼,除秽(洗尸,化妆,芳香剂),火化存灰,二次葬(洗骨葬)神圣感、纯美感
  • 遗骨崇拜:陶罐安放,神社供奉,战殁者遗骨还乡
  • 葬礼:追求神圣感、肃穆感 Pasted image 20230611113050
  • 葬礼花艺:纯美无声 Pasted image 20230611113128
死亡美育的务实层面
  • 安宁疗护
    • 探讨死亡的尊严美,对抗世俗功利
  • 殡葬料理
    • 探讨丧葬的境遇美流程美,对抗物哀与过程阴郁
  • 哀伤关怀
    • 探讨抚慰的灵性美,对抗遗忘,用美的方式重构丧失体验
为什么要在死亡境遇中植入美育
  • 自然哀伤 透过个体、社群审美经验的唤起,美育行为的导入得到稀释、对冲,从而完成一次巨大的美学转身:从凄凉到壮丽,不仅重构逝者生存的意义,还重构哀伤过程中美的体验。
  • 库布勒·罗斯的死亡五步(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纳):充满了负性的情感与阴郁的情愫,如何逆袭?唯有美育。
死亡美育
  • 将美育导入死亡:从苦别离到诗性幻境,物哀到物与神游
  • 美与复活
    • 复活之美
      • 能够帮助人们从丧亲的失望、无望、绝望走出来,步入梦幻般的、灵魂寄寓的世界
  • 庄子“妻亡时击盆而歌”的“四季”隐喻:春天的花瓣,夏天的萤火虫,秋天的红叶,冬日的枯枝。组合成为一幅“宿命之美”的画面。
  • 有品质的葬礼是集体审美对独自哀伤的排遣与升华。
诗意地迈向生命的涅槃
  • 消灭:瞬间消散,心不愿
  • 破灭:瞬间破灭,心不甘
  • 熄灭:瞬间熄火,心不宁
  • 寂灭:伴随孤独,心不暖
  • 泯灭:伴随失德,心不忍
  • 冥灭:失神落魄,心不祥
  • 幻灭:幻觉中升腾、升华,诗意地获得新生,再生,心温暖、心安顿,死亡可以坦然接纳 Pasted image 20230611173019|文学构建死亡的幻灭之美
中国古代有美学意涵的葬礼节目
  • 挽歌是写给死者的诗歌
    • 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挽歌也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
    • 汉魏以后,挽歌成为了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
  • 西北葬礼堂戏多演出秦腔,它是由古代挽歌(梆子戏)演化而来的苦情剧,传统剧目有《赵氏孤儿》《窦娥冤》等。
葬礼的仪式美、程序美与意义升华
  • 葬礼之美的分布
    • 入殓之美:遗体洁净,化妆,换装,焚香

    • 守灵之美:情景美烘托亲属-社会哀思

    • 告别之美:讲究与将就

    • 出殡之美:传统-现代之别

    • 追思之美:精神气质-学术流脉的庄严美

安魂曲:有审美意涵的葬礼音乐
  • 西方音乐谱系里的安魂曲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用于超度亡灵,是一种以追思为目的的基督教音乐形式,其中蕴含着人们对死亡的沉思,也寄托了人们对生命不朽的美好向往。

  • 随着时代的变迁,安魂曲逐渐脱离宗教葬礼仪式的音乐规范,不断地俗世化,演化为理解生命、豁达生死,救赎苦难,超越苦难的世俗仪式音乐以及百姓鉴赏的音乐会音乐。

  • 著名的安魂曲有勃拉姆斯:《安魂曲》 莫扎特:《安魂曲》 布里顿:《战争安魂曲》 威尔第:《安魂曲》 坂本龙一:《安魂曲》。

陆、清明祭祀:生死两相望

关于祭祀的社会学思考

  • 王一方
  • 未来的祭祀方式偏向于云祭祀、网上祭祀以及元宇宙等等
  • 追魂——招魂——安魂
  • 民间有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中元节是民间祭祖的日子,整个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其为鬼月。寒衣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专门祭祖的日子
  • 西方祭祀:复活节 亡灵节 宗教化(神迹复活)与艺术/审美化(狂欢)
  • 清明意识
    1. 寻根意识 万物有灵论
    2. 追思-慎远:需要叙事与想象,透过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映照当世之人身后的背影
    3. 慎终-追远:通过对先人美德懿行对追溯,抵达道德生命的最高点
    4. 民德归厚:建立一种感恩的文化
    5. 建设家风
  • 墓祭意义
    • 三大认同:家族历史、文化习俗、民族精神
    • 人类学家眼中的中国人的特征就是清明扫墓、中秋团圆、重阳敬老、除夕守岁
    • 墓园是城市历史、家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橱窗,是祭祀、纪念场所,更是灵魂的场所
    • 清明是殡丧业的节日

柒、死亡制度分析

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概览

  •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死亡(率)水平是由社会、群体和个体诸多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 一般来说,影响社会、群体和个体诸多因素的差异性分析以及背后固化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构成了所谓的死亡制度
  • 死亡制度的深层次分析通常被看作是死亡社会学学科的核心议题之一
  • 死亡率的差异分析是死亡制度分析的重点和焦点内容
  • 基于相关死亡因素的相关理论解释,分析和探索死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影响因素是认识和把握死亡制度模式的前提与条件
  • 死亡制度的一般分析框架:![[死亡制度的一般分析框架.canvas|死亡制度的一般分析框架]]
  • 中国大陆临终老年人社会属性及其死亡地点的样本分布情况
频数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城乡 城市 795 15.72 15.72
农村 4261 84.28 100
社会经济地位 40 0.79 0.79
较高 590 11.67 12.46
一般 3401 67.27 79.73
较低 832 16.46 96.18
193 3.82 100
教育程度 非文盲 1377 27.23 27.23
文盲 3679 72.77 100
死亡地点 4512 89.31 89.31
医院 412 8.16 97.47
其他 128 2.53 100
死亡差异分析的主要议题
  • 死亡的差异分析框架
    • 死者的社会角色
    • 死亡的年龄与性别
    • 死亡的原因与影响
    • 死亡的阶层和区域
  • 死亡的影响因素
    • 经济因素
      • 收入水平
      • 职业地位
    • 文化因素
      • 生活方式
      • 宗教信仰
    • 政治因素
      • 法律法规
      • 卫生政策
    • 社会因素
      • 教育水平
      • 婚姻状况
意大利与德国新冠肺炎死亡率差距比较

![[意大利与德国新冠肺炎病死率差距比较.canvas|意大利与德国新冠肺炎病死率差距比较]]

死亡(率)的差异分析

截屏2023-07-03 22.34.05

  • 死亡的差异影响框架 ![[死亡的差异影响框架.canvas|死亡的差异影响框架]]
死亡率的年龄差别研究
  • 死亡率的年龄格局
    • 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年龄组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
  • 年龄格局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0岁至大约10岁的婴幼儿死亡率由高向低迅速下降
    • 第二阶段:大约10岁至35岁死亡率处于低水平或缓慢增加
    • 第三阶段:大约35岁至90岁死亡率加速提高
    • 第四阶段:大约90岁以后死亡率缓慢增加

截屏2023-07-04 13.29.42|新冠肺炎初期不同国家年龄别死亡率分布情况

死亡的性别差别理论和实证研究解释
  • 1948年,汉密尔顿分析了近60项包括75种动物的研究结果,发现几乎在每一种动物中雄性寿命都短于雌性
  • 1957年,麦迪甘分析罗马天主教的修士和修女的死亡率差别,虽然两者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十分相似,但修女的死亡率远低于修士
  • W·J·马丁早在1951年发表的有关男女死亡率趋势的论文中,强调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认为当时劳动条件差,而妇女就业机会很少,职业的危险性造成当时男性人口死亡率高于女性人口的主要原因
  • 综合而言,对男女死亡率差异有重要影响的环境或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医疗技术、吸烟、饮食、体重、锻炼和压力截屏2023-07-04 13.34.33|2004-2010年我国18-69岁成年人现在吸烟率
死亡率性别差别的假说
  • 身心紧张压力假说
    • 男性人口死亡率上升是因为和现代文明相联系人们身心紧张和压力所致,特别是跻身于社会的成年男人更多死于心脏病
  • 吸烟说
    • 成年男性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吸烟
分性别新冠肺炎病死率的主要原因比较

![[分性别新冠肺炎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比较.canvas|分性别新冠肺炎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比较]] 截屏2023-07-04 18.29.37|21世纪以来代表性年份的年龄别死亡率 截屏2023-07-04 18.30.33|代表性国家(地区)新冠肺炎分性别死亡率(%) 截屏2023-07-04 18.42.39|2000年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 截屏2023-07-04 18.43.11|2010年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 截屏2023-07-04 18.43.32|2020年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

死亡构成原因的分析视角
  • 死因分类
    • 医学上的死因分类
    • 社会角度的死因分类(外源性死因、内源性死因、外因死亡、其他等)
  • 死因分布
    • 不同历史时期的死因变化
    • 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或地区间的死因分布
  • 2000年城乡居民主要死因构成排名前10位
农村 城市
恶性肿瘤 3 1
脑血管病 2 2
心脏病 4 3
呼吸系统疾病 1 4
损伤和中毒 5 5
消化系统疾病 6 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 10 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 8
传染病(含呼吸道结核) 7 9
精神病 11 10
  • 2010年城乡居民主要死因构成排名前10位
农村 城市
恶性肿瘤 2 1
心脏病 3 2
脑血管病 1 3
呼吸系统疾病 4 4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5 5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8 6
消化系统疾病 6 7
其他疾病 7 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 9
传染病(含呼吸道结核) 10 10
  • 2020年城乡居民主要死因构成排名前10位
农村 城市
恶性肿瘤 3 1
心脏病 1 2
脑血管病 2 3
呼吸系统疾病 4 4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5 5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6 6
消化系统疾病 7 7
神经系统疾病 8 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 9
传染病(含呼吸道结核) 10 10

截屏2023-07-04 18.55.32|1990-2020年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 截屏2023-07-04 18.58.08|我国居民1990-2010年恶性肿瘤死亡构成比 截屏2023-07-04 19.05.28|我国1990-2010年HIV/AIDS各年龄组死亡率变化趋势 截屏2023-07-04 19.07.59|2020年分年龄、疾病别城市居民死亡率 截屏2023-07-04 19.10.31|2020年分年龄、疾病别农村居民死亡率

死亡率的阶层差异
  • 职业差异(1995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分职业的CDR)
合计
全国 8.40 7.34 7.88
在业人员 13.20 11.07 12.24
不在业人员 3.75 7.28 5.97
专业技术人员 7.10 2.12 4.85
干部 7.25 3.61 6.83
办事人员 6.01 2.08 5.01
商业工作人员 8.83 3.59 6.39
服务工组人员 14.27 4.60 9.28
农林牧副渔劳动者 15.95 13.68 14.86
生产个人及有关工人 7.16 3.15 5.73
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10.49 12.29 11.25

影响死亡的相关理论及其社会决定因素分析

经济决定论VS技术决定论
  • 经济决定论:指那些认为死亡率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应的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的理论。该理论主要是依据发达国家死亡率转变的经验分析而得的,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死亡率的差别也很大?
  • 技术决定论:K·戴维斯在分析“经济决定论”的错误时指出:1940年以来不发达国家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主要是由于使用新发现的成本比较低的医疗方法,这些新技术是通过国际足者和科学交流从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的扩散。该理论不能解释统一国家不同阶层人口的死亡率的差异
最接近决定因素分析方法
  • 鲁兹卡在1986年提出了一个最接近决定因素的死亡率分析理论模型。他把影响死亡率转变的因素分为四类:
    • 人口因素:人口结构、家庭组合模式、婚姻、生育间隔和生育控制等
    •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教育、妇女地位和作用、社会经济结构和贫困程度
    • 营养因素:食物等生产和可能性、营养水平
    • 卫生保健因素:卫生政策、卫生保健措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利用程度
  • 其中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是通过营养和卫生保健两个方面的接近决定因素来影戏那个死亡率的水平及其变动
  • 温卡达查亚研究婴儿死亡率时,按各个因素对死亡率转变的影响强度进行分层
    • 更接近变量:主要指生物学因素,包括婴儿出生时的体重、性别、母亲年龄、遗传、母亲健康状况、分娩等
    • 接近变量:主要指个人家庭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
    • 不太接近变量:主要指宏观的环境因素,如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食物的生产分配、健康服务水平、地理和自然环境等
宏观因素
  • 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的作用
  • 社会演进和政治影响的作用
    • 瑞士人口学家豪斯儿把社会变化分为七个阶段,并分析了社会政治因素在不同阶段上对死亡率的影戏那个。一是静态均衡阶段;二是传统社会开始变化的阶段;三是集约的经济增长阶段;四是发展阶段;五是高消费阶段;六是动态均衡阶段;七是更加理想的阶段
  • 相关政治制度因素
  • 环境方面因素
中观因素
  • 居住的社区环境
  • 家庭和婚姻的因素
  • 医疗卫生公共设施条件
  • 区域社会经济不平等状态
  • 文化风俗规范
微观因素
  • 遗传因素
  • 生活习惯
  • 教育水平
  • 收入水平
  • 职业地位
  • 医疗保障
  • 代际支持

捌、生命周期中的丧亲之痛

生命周期过程的丧亲

  • 丧亲之痛可能在生命周期任何阶段都会出现
丧亲的主要类型
  • 子女
  • 兄妹
  • 朋友
  • 父母
  • 配偶
  • 同事
  • 亲属(非血缘)
  • 祖辈
  • 其他人 截屏2023-07-05 13.31.42|2007-2016年登记在册失独人数及增速(万人,%)
  • 失独家庭是现阶段乃至新时期新型弱势群体,面临多重困境,对应多维度需求
困境 需求
精神挫折 精神慰藉
经济困难 经济扶助
家庭功能缺陷 重建家庭
社交边缘化 社会融入
养老照料缺失 养老送终
隔代子女教育 隔代子女教育

截屏2023-07-05 13.36.08|城市老年人分性别不同类型丧亲孤独感&抑郁感概率估计

  • 前20位不同生活事件对人的压力影响程度排序
排序 变化事件 压力指数 排序 变化事件 压力指数
1 配偶死亡 100 11 家庭成员患病 44
2 离婚 73 12 妊娠 40
3 夫妇分居 65 13 性功能障碍 39
4 坐牢 63 14 增加新家庭成员 39
5 家庭成员死亡 63 15 业务上重新调整 39
6 个人受伤或患病 53 16 经济状态的变化 38
7 结婚 50 17 好友死亡 37
8 被解雇 47 18 改行 36
9 复婚 45 19 夫妻多次吵架 35
10 退休 45 20 中等负债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丧亲是因所爱的人死亡而造成的丧失(亲朋好友的统称)
  • 悲伤是因丧亲而不由自主产生的情绪或行为反应
  • 居丧是指自愿的行为表达和仪式,是被社会认可的对丧亲的反应,其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宗教团体中有不同的形式或持续时间
  • 丧亲是一种状态;悲伤是一种感觉;居丧是一种公开表现
丧亲的社会影响
  • 通常而言,死亡影响社会结构,尤其是亡者的配偶,伙伴因死亡会产生社会与情感需求。其需求的程度反应在存活亲友的自杀率、精神异常住院、求诊与身体不适率较高
  • 整体而言,研究丧亲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其结果充满冲突性。虽然早起的研究发现鳏夫的死亡率、自杀率与发病率较高,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却发现丧失亲友与死亡率间没有很大的关联
  • 丧亲(尤其是配偶或子女)之后,健康情形会减退,死亡率与自杀率增加,但这只是在短期间发生。长期间对身心健康大致没有影响。有研究认为悲伤的配偶有效率应对的能力与韧性常被低估
  • 丧亲早期常会出现沮丧、焦虑、失去胃口、情绪变化、睡眠中断、过度思念亡者与失去判断力,但长期间对心智健康的影响机理并不清楚。

丧亲的悲伤反应及应对

  • 悲伤过程(grief process)是丧失至亲好友的复杂情感反应,包括震惊、怀疑、内疚、心理麻木、沮丧、寂寞、疲劳、没有胃口、失眠、焦虑等
  • 虽然悲伤的反应有不同的阶段,但过程并非有秩序的或固定的、普遍一致的顺序;可能会重叠出现不同反应,且个人差异性很大
  • 悲伤过程约2-4年,时间长短因其与亡者的关系及周遭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 年纪大的人面临悲伤的经历,可能比其他年龄层更复杂。他们可能感觉失去可信任的社会关系或亲密关系,在短时期内经历过数个人死亡,而其处理的能力与环境的资源又同时减少。累积的丧亡之痛,其影响可能更大,尤其老人未解决早先的伤痛,如孩子的死亡,或认为目前发生的死亡,证明了无可避免的持续衰老
  • 寂寞被发现是年长的丧偶者最大的难题,即使身体周遭有人也无法解决。
悲伤的流行病学规律
  • 悲伤的流行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 对65岁的人来说,超过50%的女性和10%的男性至少经历过一次丧亲之痛;对85岁的人,上述比例女性增加到80%,男性增加到40%
  • 研究表明,40%失去配偶的人在亲人去世1年内经历过焦虑障碍;所有悲伤的人中大约有15%有并发症,如抑郁共病;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有复杂的悲伤反应
  • 在美国,大约4%的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失去1个或2个父母
  • 只有10%的成年人在25岁之前失去父(母),但到54岁的时候,50%的人都失去了双亲,而到了72岁的时候,75%的人失去了双亲
  • 平均而言,双亲去世的事件间隔大约为13年
  • 大多数情况下,父亲会先于母亲去世,母亲的死亡最可能出现在它的成年子女54到64岁之间时,而父亲则是35到54岁
悲伤反应的四个维度
  • 情感
    • 悲伤、愧疚、自责、焦虑、孤独感、疲倦、无助感 、惊吓、思念、解脱感、轻松、麻木等
  • 身体
    • 胃部空虚、胸闷、喉咙发紧、对声音敏感、感觉自己不再是自己、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软弱无力、缺乏精力、口干等
  • 认知
    • 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对逝者的思念、赶到逝者仍然在世、幻觉(听到逝者跟自己说话、看到逝者就在自己面前)等
  • 行为
    • 失眠、食欲不振或暴食、心不在焉、社会退缩、梦见、避免任何想起逝者的失误、寻找、叹息、坐立不安、哭泣、旧地重游、随身携带或珍藏遗物等
正常的悲伤反应
  • 阶段一
    • 持续数小时到数天
    • 此阶段的丧亲者有否认反应,表现为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麻木),常常还伴有非现实感,不能完全接受亲人已逝的事实
    • 丧亲者可能无法安静,就像在寻找死去的亲人
  • 阶段二
    • 常持续几周到6个月,有时可能更长
    • 此阶段的丧亲者可能感到极端悲哀、哭泣、孤独,心中充满了对亡亲的思念
    • 焦虑症状也很常见,他们显得焦灼不安、睡眠不好、缺乏食欲,有的还可出现惊恐发作
    • 许多丧亲者因为觉得自己为死者做得太少而深感内疚
    • 还有的丧亲者感到愤怒(内疚感的投射),责怪医生或其他人员未能为病人提供最好的照料
    • 居丧者常会出现逝人存在的鲜明体验,约有10%的人出现短时的幻觉
    • 居丧者常常浸入到对逝者的回忆之中,有时是以映像闯入的形式
    • 许多居丧者会与原来的社交圈疏离,躯体不适症状也很常见
  • 阶段三
    • 上述症状可逐渐缓解,日常活动也可恢复
    • 丧亲者逐渐接受亲人已逝的现实,并通过回忆去与其相处时的美好时光来缅怀死者
    • 不过,在死者的周年忌日丧亲者的症状会暂时再现
异常或病理性悲伤类型
  • 如果丧亲的悲伤过分强烈、持续时间长、有延迟,或者是抑制或扭曲,就被认为是异常的

  • 异常强烈的悲恸

    • 达到抑郁性障碍的诊断标准
    • 抑 郁 症 状 是 正 常 悲 伤 的 常 见 组 成 部 分 ,35%的丧亲者在一定时间内可符合抑郁性障碍的诊断标准
    • 大部分丧亲者在6个月内悲伤缓解,但约20%的人可持续更长时间
    • 符合抑郁性障碍标准的人更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更常到医院就诊或滥用酒精
    • 居丧反应强烈者可能出现自杀观念。丧亲者的自杀率通常在亲人去世后一年内增高
  • 延长悲伤

    • 悲伤超过6个月就是延长(或慢性)的。与正常发展过程不同的是,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症状可能持续
    • 对正常悲伤的恢复很难设立明确的时间限制,因此,延长悲伤完全恢复可能得花更长的时间
    • 延长悲伤可能与抑郁性障碍有关,但也可能单独出现
  • 延迟悲伤

    • 第一阶段的悲伤反应在亲人去世2周后还没有出现
    • 更常见于突然、外伤性或意外的亲人亡故的丧亲者
  • 抑制或扭曲悲伤

    • 抑制性悲伤指缺乏正常表现的悲伤
    • 扭曲的悲伤指表现的异常
      • 这些异常或者体现在程度上,如有明显的敌意、过度活动或极端的社会退缩
      • 或者表现在类型上,如出现死者所患疾病的躯体症状表现等
    • 病人对与死者有关的场景或任何其他提示物的回避,在上述各种类型的悲伤中均很常见
  • 丧亲哀伤的四种典型类型

慢性哀伤反应 哀伤历程不断延长,无法达到终点的哀伤反应
延时性哀伤反应 在事件初发时期无哀伤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过多、过强的哀伤反应
剧烈哀伤反应 出现剧烈的、身心无法负荷的哀伤反应
转化性哀伤反应 哀伤转化或隐匿在其他负性情绪和行为中
丧亲悲伤的社会应对
  1. 接受丧亲
    • 丧亲已经发生
    • 接受丧亲意义,不扭曲
    • 接受丧亲不可逆转
  2. 经历哀痛
    • 悲伤是必须的
    • 悲伤是正常的
    • 接触、感受哀痛
    • 仪式感
  3. 重新适应
    • 适应生活中的缺少
    • 新的正面自我形象/意识
    • 生活观、信念调适
  4. 投注于新关系
    • 爱的持续
    • 社会系统
    • 生涯任务
    • 谋划下一步

玖、解读自杀

不应当把自杀看作突发的独立的不幸事件,而应将其视为一系列不幸事件中的主要实践,它必然会引起悲伤,但也会带来解脱

自杀的概念及其类型

自杀的内涵界定

  • 自杀: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 自杀包括三个方面: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 自杀意念:个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表达自己终止生命的意思,但没有采取伤害自己的心动
    • 自杀未遂:各种故意自我伤害行为,行为结果未引起个体死亡,一定强度的死亡愿望是自杀未遂的必备条件
    • 自杀死亡:各种故意自我伤害行为,结果引起个体死亡
  • 中国数据:自杀死亡22人 vs 自杀未遂180人

自杀的主要类型

利己型自杀 利他型自杀 失范型自杀 宿命型自杀
描述特征 个人并不感到与广大社会相关 个人将群体利益置于ta个人之上(义务性的,强烈的或非强制性 当社会缺乏秩序时,个体自杀 个人的自杀原因感到无法控制ta自己的生命
例证 贫民窟无业游民的自杀 老年爱斯基摩人的自杀 股票破产者的自杀 囚犯自杀
心理指标 沮丧和忧郁 责任感、羞耻感和负疚感 不安全失望 恐惧、听天由命

现阶段国内外自杀率概览

全球自杀率现状

Pasted image 20230610215713|全球自杀率

Pasted image 20230610215829|2000年全球分性别与分年龄自杀率

Pasted image 20230610220027|美国自杀的性别差异

  • 不同国家或地区平均自杀率比较(1/10万)
排序 国家或地区 男性 女性 总体
1 格陵兰 116.9 45.0 83.0
5 韩国 38.2 18.0 28.1
12 印度 25.8 16.4 21.1
14 日本 28.2 12.3 20.1
17 俄罗斯 35.1 6.2 19.5
33 中国台湾 20.5 9.7 15.1
43 美国 20.2 5.5 12.6
45 德国 18.9 6.4 12.5
50 法国 19.3 6.0 12.3
51 中国香港 10.6 13.8 12.2
57 英国 18.2 5.1 11.8
102 中国大陆 7.1 6.5 6.9

中国自杀率现状

Pasted image 20230610220557|1990年以来代表性年份中国分性别自杀率变化趋势(1/10万)

Pasted image 20230610220645|2000年和2017年中国分省自杀率差异(1/10万)

  • 中国每年
    • 大约仍然287000人死于自杀
    • 大约1500000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总的心理创伤
    • 差不多135000小于17岁的孩子经历过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
    • 预计2000000人自杀未遂

Pasted image 20230610221115|1987-1994年分性别、分年龄和分城乡自杀率

Pasted image 20230610221308|2010年全国不同年龄组自杀率

Pasted image 20230610221335|2011年分年龄组与分城乡老人自杀率(1/10万)

Pasted image 20230610221600|1987-2011年中国农村自杀率(1/10万)

Pasted image 20230610221626|2015年中国青年人自杀率的城乡差异

  • 2018年中国人群分年龄组自杀死亡方式构成(%)
自杀方式 5-14 15-34 35-59 60-84 85+ 合计
自毒 21.68 42.92 44/06 44.64 37.72 43.62
悬吊/绞勒/窒息 27.27 19.25 34.55 42.45 49.00 37.07
淹溺/沉没 6.99 9.29 4.67 3.99 5.19 5.01
锐器伤 1.40 4.11 4.51 2.95 2.10 3.54
坠落 41.96 22.38 10.69 5.17 4.59 9.52
其他 0.70 2.05 1.53 0.80 1.40 1.24

自杀原因的经典理论和本土化解释

涂尔干的自杀现象解释

截屏2023-06-10 22.25.21

本土化的自杀原因解释

![[本土化的自杀原因解释.canvas|本土化的自杀原因解释]]

  • 个体独立的自杀危险因素(重要程度排序)

    • 死前两周抑郁严重程度
    • 有自杀未遂史
    • 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死亡当时的急性应激强度
    • 死前一个月内的生命质量
    • 死前两天内发生急性人际冲突
    • 死前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产生的慢性心理压力
    • 朋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 农民、家庭主妇、退休、失业者
    • 死前一个月内的社交活动少
  • 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

    • 性别

    • 人格特征

    • 精神症状

    • 负性生活事件

    • 人际关系

    • 家庭关系

    • 消极应对

拾、期末小组论文设计基本要求

  • 基本要求

    • 小组项目设计文本
    • 选题:根据小组讨论设定死亡社会学相关任意选题
    • 4-6人 自行组成小组 自定小组联系人
    • 10000字以上
  • 截止时间:6.24

  • 基本体例

    • 项目研究背景(选题研究意义、目的等)
    • 研究文献简述
    • 研究设计(如何进行研究、研究框架、数据或资料来源、研究方法等)
    • 预期研究结果
    • 预期主要困难(数据收集、隐私 etc)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选题案例

    • 当下中小学死亡教育等现状调查
    • 大学生死亡态度等调查研究
    • 大众传媒对城市死亡文化的影响机理研究
    • 特殊群体(社会阶层)对安乐死态度对实证研究
    • 大学生及家长遗体捐献态度对代际差异研究
    • 城市居民对尊严死的认知调查研究
    • 安宁疗护服务对濒死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论安乐死的立法可行性及障碍研究
    • 明末清初丧葬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历史考察
    • 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哀悼行为和情感流动研究
    • 丧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以某地区为例
    • 丧亲之痛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质性研究的观察
    • 宗教信仰对老年群体死亡态度的影响
    • 以丧葬仪式消解恐惧——对X村基层殡葬改革的田野考察
    •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人死亡认知的影响
    • 数字时代数字遗产的继承及其相关问题探究
  • 研究项目文本基本要素

    • 选题构思
    • 研究假设与研究框架
    • 文献回顾
    • 研究方法选择
  • 研究兴趣

  • 研究问题

  • 研究者主观判断

  • 具备了形成假设的因素

  • 假设形成

青年人猝死的社会影响及其预防措施研究

  • 问卷调查

  • 安乐死

    • 安乐死立法层面
    • 顾虑
    • 国家地区文化的差异
  • 自杀

    • 产后抑郁的自杀问题
    • 对配偶的影响
    • 医学生以及临床实习生自杀倾向
  • 死亡成本核算

  • 生命定价

拾壹、医生视野下的善终文化

善终与医疗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终
    • 五福之一:善终
    • 道德意义上德行圆满
      • 未因作恶遭受恶报而死于灾难
    • 身体完整
  • 对于医生来说,成就感主要来源于与死神搏斗的战场,“好死”不在传统医疗体制关注范畴

死亡文化

  • 科学认知与思维方法的不完整,无法揭示或解释生死、苦难、诱惑的真谛

  • 人类情感、心理具有比当下认识更为宽广的丰富性

  • 人类不断提升的高阶诉求现代医学无法做到

  • 医生不能迷信于医学科技的力量,也要相信信仰的力量

  • 亡:把人藏起来,被人忘记 4d086e061d950a7b020855d9d08575d9f2d3572c632b

与时俱进善终

  • 生得好、活得久、病得晚、死得快

  • 善终

    • “死的像个样子” 一种坦然的,平静的死亡
    • 病人死前的意志选择受到尊重
  • 最终达到的境界

    • 逝者安祥
    • 生者安宁
    • 观者安顺

个体化善终

拾贰、如何面对死亡和逝去

  • 死亡焦虑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 过去的遗憾,将来的遗憾,死亡的意义
  • 焦虑的强化
    • 觉得死亡无意义,过分强调过去和将来的遗憾

拾叁、丧葬文化

国家政策

  • 《殡葬管理条例》: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 国家建立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遗体接运、暂存、火花、骨灰存放和生态安葬等5项基本殡葬服务项目。并在价格方面实施政府定价管理。对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城乡困难群众免费提供基本丧葬服务

  • 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实行火葬

  • 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

  • 尊重少数民族的殡葬习俗。自愿改革殡葬习俗的,他人不得干涉

  • 主管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

丧俗

  • 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

  • 目的:使死者满意,生者安宁

  • 传统葬礼

    • 小殓

      • 为逝者穿好一切需要穿好的衣服
    • 报丧

      • 用一些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
    • 奔丧

    • 停灵

    • 守灵

    • 大殓

      • 将逝者放在棺材中
    • 出殡和下葬

      • 丧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Pasted image 20230608112446
      • 哭丧(女性主导)
    • 烧七

    • 守孝

    • 牌位

    • 扫墓

  • 上海殡葬博物馆

  • 武汉殡仪民俗博物馆

  • thanos